针对有色金属矿的网络架构特点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,进行分层、分区、划域,各层次、区域之间采用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。

有色金属矿是指除黑色金属矿以外的所有金属矿,包括铜、铅、锌、镍、钴、钨、锡、铋、钼、锑、汞等重金属矿;铝、镁等轻金属矿;金、银、铂族等贵金属矿以及稀有金属矿、稀土金属矿、分散金属矿等。有色金属矿开采工控系统及技术装备经历了传统半机械化、机械化、综合自动化,目前正逐步向智能化、智慧化发展。而有色金属矿工控系统的智能化建设极有可能引入信息安全风险,且有色金属矿工控安全建设往往滞后于智能化、智慧化建设,无法应对日益增长的网络威胁,可能导致其遭受网络攻击而使生产停滞。因此需加快有色金属矿工控安全建设,保障有色金属矿工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
有色金属矿企业要加快完成工控安全防护体系的建设工作,使之符合《信息安全技术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(GB/T 22239-2019)、《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》(GB/T 39786-2021)、《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》及有色金属矿工控安全相关要求。
从有色金属矿企业现场控制层、过程监控层、生产管理层、企业资源层等多个层面进行需求分析:
现场控制层及过程监控层:有色金属矿企业的工控系统种类较多,如安全避险六大系统(人员定位、电话与广播、通风监测等)、自动化系统(溜坡、皮带运输、通风等)、微震监测与地压安全管理系统、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等。这些系统在建设初期主要考虑易用性和快速部署,因此存在数据流向不清晰、隔离措施不完善、隔离强度不达标等问题,容易引发各跨网交换非授权访问风险以及系统间病毒横向传播风险。
各工控系统的上位机、服务器等主机,可能存在系统及工控应用漏洞、管理员不允许打补丁、身份鉴别过于单一等情况;同时主机无针对已知、未知病毒的防护措施,容易发生误操作、非法攻击、勒索病毒感染等安全事件,有色金属矿企业迫切需要提升工控主机安全防御能力。
各工控系统内部缺少对工业流量监测审计的手段,无法针对工控系统协议层面存在的恶意攻击、异常流量进行审计,更无法对工控指令攻击和控制参数篡改进行实时监测和告警,极易产生网络入侵事件,最终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。
生产管理层及企业资源层:生产管理层中运行着安全监控、生产综合调度、三维采矿平台等重要业务系统。企业资源层运行ERP、OA等系统,同时连接云平台、互联网。因此需加强边界安全、入侵检测、日志审计、漏洞发现、运维审计、态势分析等防护能力。
移动互联、物联网接入等新技术大量应用在有色金属矿,新技术的应用对有色金属矿提出新的安全要求,如巡检机器人、电机车无人驾驶系统、传感器等采用未加密的无线技术传输数据,数据被泄露、篡改的安全风险极高。
针对有色金属矿的网络架构特点及相关标准规范要求,进行分层、分区、划域,各层次、区域之间采用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。
符合《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 (GBT22239-2019)、《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》(GB/T 39786-2021)、《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》及有色金属矿工控安全相关政策、标准及监管要求。
通过强化有色金属矿区域内网络、主机及数据的安全防护,大大增强了现场控制层、过程监控层、生产管理层、企业资源层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,确保有色金属矿安全生产可持续运营,构建以密码应用赋能边界安全、物联设备安全的纵深防护体系。
方案深度融合有色金属矿工控系统,降低有色金属矿企业的安全运营风险,提高安全运维效率,为有色金属矿智能化、智慧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。
通过建设有色金属矿工控安全防护体系,可解决有色金属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,保障有色金属矿工控系统、智能化系统安全及设备可靠运转,同时促进有色金属矿少人、无人智能化业务的目标。
符合《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》 (GBT22239-2019)、《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密码应用基本要求》(GB/T 39786-2021)、《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》及有色金属矿工控安全相关政策、标准及监管要求。
通过强化有色金属矿区域内网络、主机及数据的安全防护,大大增强了现场控制层、过程监控层、生产管理层、企业资源层的整体安全防护能力,确保有色金属矿安全生产可持续运营,构建以密码应用赋能边界安全、物联设备安全的纵深防护体系。
方案深度融合有色金属矿工控系统,降低有色金属矿企业的安全运营风险,提高安全运维效率,为有色金属矿智能化、智慧化建设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。
通过建设有色金属矿工控安全防护体系,可解决有色金属矿智能化建设过程中带来的信息安全风险,保障有色金属矿工控系统、智能化系统安全及设备可靠运转,同时促进有色金属矿少人、无人智能化业务的目标。